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
八关斋戒(梵aṣṭāṅga-samanvāgato^pavasa,巴aṭṭhaṅga-samannāgata uposatha、aṭṭhaṅgikauposatha,藏bslab-paḥi gshi brgyad)


  又称八关戒斋、八支斋戒、八分斋戒、八关斋、八戒斋、八戒、八禁、八所应离。指在家二众于六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。六斋日,即阴历每月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三日,以及月底二日。由于学佛目的在于出离生死,故在家二众于此六斋日中的任何一日,至僧团中与出家人一齐过出家生活,受持远离杀生、不与取、非梵行、虚诳语、饮诸酒、眠坐高广严丽床座、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、非时食等八戒,以长养出世善根。
  关于八戒,诸说不同。上列八戒为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六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二四、《俱舍论》卷十四等所出,即前五戒相当于沙弥十戒的前五戒,第六戒相当于沙弥十戒的第八戒,第七戒相当于沙弥十戒的第六、第七戒,第八戒相当于沙弥十戒的第九戒。换言之,此八戒与沙弥十戒的前九戒相同。《杂阿毗昙心论》卷十也以沙弥十戒的前九戒对应此八戒,但不同的是,合十戒的第六、第八二戒为一戒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及《俱舍论》卷十四有余师之说,系以沙弥十戒的前八戒为八斋戒,另加“离非时食”,以为斋体,总有九戒。
  八斋戒原以离非时食为斋体,原意乃在使在家佛徒于六斋日(布萨日)离非时食,并谨慎言行以培养佛教徒之信仰情操与清净律仪。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三,曾载有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的由来,其文云(大正25‧160a)︰
  “问曰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?答曰︰是日恶鬼逐人,欲夺人命,疾病凶衰令人不吉,是故,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,作福以避凶衰,是时斋法,不受八戒,直以一日不食为斋。后佛出世教语之言︰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,过中不食,是功德将人至涅槃。”
  依此可知,印度自古即以六斋日为鬼神恼害人的恶日,并有于当日沐浴断食的风习,后来佛教也加以沿用,于是在家信徒也于是日持受八戒。
  ◎附︰印顺《成佛之道》〈五乘共法章(摘录)
  净戒的第二类,是八支斋戒,也叫近住戒。八支戒是︰. 一不杀生;(二)不盗;(三)不淫;(四)不妄语;(五)不饮酒。此五支,与五戒相同;但不淫戒,在受戒的期限内,就是夫妇的正淫,也绝对禁止,与出家人相同,所以但说不淫。(六)不香华鬘严身,歌舞观听(或分为二支),是不得涂脂抹粉插花,及严丽贵重的首饰;歌舞是不能看不能听的,当然自己也不可作。(七)不得坐卧高广严丽的床 座。(八)不得非时食,就是过午不食。后三戒,与出家人相同。八戒中的不非时食,名为斋。在家佛弟子,不能出家修行,而对于出家生活,却非常钦慕。所以佛制八戒,为在家弟子的加行,一日一夜持戒。这是随顺出离行者──阿罗汉等,学习谨严淡泊的出家生活。受此戒的,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,所以叫近住戒。五戒是终身持的,但到底是在家的德行,所以短期来学习出家行,受此八戒。如再加受不捉持金银戒,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弥戒了。
  八支斋戒,佛制一日一夜受持,一般都在六斋日──每月(旧历)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日,是印度习俗布施修善的日子。这一天早上,大抵到寺院里来,请阿阇黎传授这日夜戒。当天持戒,不得毁犯,到了明日天光,东方发白,就宣告完毕。下次要持戒,再来请师长传授。在家人,不可能长期过着出家生活,所以佛制一日一夜受持。但有的以为︰不必限定一日一夜,随受戒人的发心,三日、五日、一月,都没有不可以的。
  比起五戒来,八支斋戒要精严得多。但五戒终身受持,也自有胜过八支斋戒的地方。所以五戒与八戒的功德,随持戒的受持情况而定,很难说谁优谁劣。还有,五戒为在家弟子的正常戒行;进一步的学习出家生活,才偶尔受持八支斋戒。但也有不能终身受持五戒,却发心短期修此八支斋戒。虽属例外,但佛法以导人向善为主,所以也认为可以。
  [参考资料] 《别译杂阿含经》卷十五;《贤愚经》卷一〈二梵志受斋品〉、卷三〈差摩现报品〉;《五分律》卷十八;《菩萨受斋经》;《立世阿毗昙论》卷二〈天住处品〉;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八〈入寺品〉;《四分律行事钞》卷下三;弘赞《八关斋法》;中村元《原始佛教の生活伦理》;道端良秀《大乘菩萨戒の展开》第一章。